游客发表
近日,和县和州由明代状元焦竑撰写的发现《和州儒学尊经阁记》残碑在和县被发现。
焦竑(1540—1620年),明代字弱侯,儒学号漪园,尊经又号澹园,阁记江宁人,残碑嘉靖四十三年(1564年)乡试中举,和县和州万历十七年(1589年)殿试状元,发现官翰林院修撰,明代后任太子讲官等。儒学万历二十五年(1597年)主考顺天府乡试后,尊经被诬陷弹劾贬至外地,阁记岁末考核又被降职,残碑于是和县和州辞官林泉,潜心经史,著《澹园集》等。
从残碑上可见,字为颜楷,端庄遒劲。“……学悉还其旧。殿庑堂廉,靡不毕备,而……令,早避而鲜犯,州以静治。于是乃为……其所,莫不跃然以喜。益起其游歌讲习之志。……程督而趋之者敏,士乐其群而颂声……”残存50多个字,而收录在《澹园续集》中的《和州儒学尊经阁碑记》全文700多字,其中残碑上的“乃为”二字前,在集子中添加“以是役请于巡台黄公,公方以兴学作人为亟,俞其议并以赎锾来助。”文字。残碑高约45厘米,宽约43.5厘米,厚约17厘米,重84公斤。
据发现者和县文化研究会员狄闯介绍,不久前的一天下午,他去和城老县委大院施工现场搜寻古城遗迹,至大枫杨树下,在县工商局退休干部姜功木家门口,发现一块类似古碑的石材,拂去石上厚厚的尘埃,清晰可见“还其旧殿庑堂”等字,他初以为是和县泰山庙或城隍庙碑记之类。回去后查询得知为明代焦竑的《和州儒学尊经阁碑记》,为慎重起见,又请会员、从事地方文献研究的王川帮助查资料,最后确认为焦竑的《和州儒学尊经阁记》。
《和州儒学尊经阁记》是明代状元焦竑在万历三十七年(1609年),为和州再建儒学尊经阁而写的一篇文章。和县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殷宏祥介绍,据《直隶和州志》记载,尊经阁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三年(1220年),在横江门外,就是现在的文昌塔南边,后毁于兵燹。明洪武初年,知州张纯诚将学宫迁建于州治东南隅,即现老县委大院内,其后不断迁建,嘉靖中迁百福寺,即现和县中学校园内。万历年间,知州郭继芳又将其从百福寺处迁回故地,即从如今的和县中学迁回老县委大院内。
尊经阁,即藏书楼,是贮藏六经、御制诸书及百家子史,供儒家子弟阅读之处。万历丁未年(1607年)10月,和州知州谢嵩倡议建尊经阁,向巡台黄吉士请示。黄同意以“赎锾”资助。于是在学宫明伦堂的后面建了三楹尊经阁,后在学宫的东南造一聚奎楼。次年12月,阁与楼建成,望之,“岿然相待,如主宾然”,木坚石密,崇硕丽壮。“和为畿辅近地”,和州学正刘起潜、训导沈作肃、姚一又等人来应天府请焦竑写文记事,“载其美于无穷”。“善为古文”的焦竑感叹“沉酣浸润自得于身心”,于是写下《和州儒学尊经阁记》。
无独有偶,焦竑还曾为和州写过一篇《郭侯文昌塔记》。当时和州“郡水泄自东南,形胜不备,士不登朝”,为图文运昌盛,万历丁酉年(1597年),知州郭继芳开始建浮屠七级,以壮形胜,庀材鸠工。三年后,也就是万历庚子年(1600)年,塔建成,高十三寻,为砖木结构。郭继芳派秀才到应天府请焦竑写篇塔记。出于对郭政绩的赞美,焦竑欣然写下此文。
焦竑还为和州写下《和州重迁儒学记》。在焦竑眼里,和州东与采石中流划为水疆,是江淮水路要冲,为姑孰、金陵之屏障,南北大都会。和州雄踞西北,峰峦绵亘,亭亭如玉圭,为道家四十二福地,当地老百姓刚劲果决,淳质而俭约;和州离京师不到百里,由于学宫低洼狭小,州大夫冯子履开始筹谋迁址学宫,到了李裕、陈表两任没有起色,直到万历壬辰年(1592年),知州曾克唯以兴学为己任,迁址学宫完成,接着,秀才郝继可领命前往顺天府请焦竑写篇文章。焦竑称和州为“首善之地”,异日,这里真材辈出,“令民庶安而奸宄息,必自今始矣。”他视曾克唯为“志同道合”者,称“其善政不可尽书”。曾克唯尊敬学问,百姓安宁,离任时,和州的百姓极力挽留五日。
而那位去请恩师焦竑写文章的和州秀才郝继可,字桐浦,以岁贡任泰州训导,万历三十八年(1610年)8月去泰州崇儒祠主持祭祀王艮的仪式,次年去安丰场拜谒王艮故居暨东淘书院,请工匠镌刻王艮画像碑,于万历四十年(1612年),将画像碑送至。碑高135厘米,宽52厘米,厚12厘米。全碑黑色,正面为王艮全身像以白线画就。上面阴刻楷体碑文:心斋王夫子像粤维夫子,人相厥真。仙风道气,玉骨金筋。子曰不不,惟圣统天。文成叹曰,铁汉铁汉。从今观之,果然果然。无可言哉,小子述焉。
郝继可不以泰州训导身份,而以“私淑弟子”身份,可见郝继可深受家乡和州儒学浸染。
郝继可在任上去世后,太史焦竑为其写赞,师生之情溢满纸上:粤维郝生,发短心长,气雄性烈,早志圣贤之学而独得其宗,壮抱匡济之才而未酬其策。不磷不缁,无反无侧,苍松仅比其坚刚,寒潭仅似其清澈。群英契而六艺之旨归,益明,双眸豁而百代之藩篱顿撤。非佛非仙,非杨非墨,星斗在怀,乾坤是握。汪洋万顷,洙泗一脉,浩然与天地日月而常存。是谓郝生之大归结。
焦竑在和州还留下《和州新建桥坝记》等墨香。他何以青睐和州,与之结下不解之缘?这还得从明人汪四伦的《焦澹园先生祠堂记》里寻找答案。
焦竑中举后,在和州设科讲学,开当地“开鸿蒙而朗义驭”之先河,不为章句之学。万历二年(1574年),他还请来恩师——泰州学派学者、教育家耿定向来和州讲学。江浦郑朝聘师从焦竑,也常常请他来讲学。与和州历任知州李渭、曾克唯、郭继芳、谢嵩为“同志”,焦竑在他们的邀请下来和州讲学。在门生们的帮助下,焦状元在和州讲学数十载。门生们还醵金购屋辟书院,标堂名为“立雪”。在焦竑与知州、门生们的带动下,和州人才辈出,治学严谨蔚然成风。
焦竑辞世后,和州门生们在立雪堂边为之建祠奉祀,名焦澹园祠。在和县乌江镇七星湖,乡人为纪念他讲学,曾建造一座状元塔,可惜毁于兵火。至今在和县还流传不少关于焦状元的传说。(通讯员 常兴胜)
随机阅读
热门排行
友情链接